Research
29/03/2017

河內對當代藝術的接納與2個Nha San(當代藝術之家)

江上賢一郎

越南第一個當代藝術空間“Nha San工作室(Nha San Studio)」”

我們從胡志明市出發前往河內。這種擁有700萬人口的城市是越南的首都,也是國家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歷史可追溯至11世紀的李朝。在位於還劍湖北岸的舊城區,沿街商鋪鱗次櫛比,透著濃濃的歷史氣息。不少貨攤、小吃店、作坊將生意做到了馬路上。這狹窄的街巷就徬彿是可移動的舞台,路上穿行的人們猶如演員,豐富的肢體語言充滿戲劇性。這裡有把摩托車當成座椅,邊喝咖啡邊看著報紙的男人,有守著路邊攤賣粥的女人,有街頭樹蔭下為人理髮的青年,還有倚在牆上擺水果攤、魚攤的阿姨。這裡的人們將城市和道路看做生活空間,以各自的方式充分利用。生意場、職場、社交場等公共場域與用作飲食、休閒、談笑的私人場域交織重疊,形成了一種雜交的城市空間。湖的南岸則呈現出與舊城區截然不同的景象——莊嚴的殖民風政府大樓、劇場、高檔購物中心被規劃得整齊有序,象徵著共產黨統治的金星紅旗四處可見。

在河內充滿了市井氣息的街巷和象徵著政治權威的建築群襯托呼應,相得益彰。沿著穿過城市東部的紅河,在主幹道行駛南下,不過多久,一棟高層建築便映入眼簾。這座被稱做「河內創意都市(Hanoi Creative City)」的文化綜合體,近年來聚集了諸多文化、藝術、設計相關的機構。在該建築的15層,有一個名為 「Nha San小组(Nha San Collective)」的藝術空間。“「Nha San 小組」成立於2013年的,由藝術家阮芳伶(Nguyen Phuong Linh) 集合多名二三十歲的藝術家構成,以流動型展覽和游擊式表演為主,活躍於河內市區。2015年,小組在此設立據點,持續藝術創作活動。核心成員芳伶生於1985年,通過自學開始藝術創作, 除了組織Nha San小组的活動之外,還多次在國外參加駐留和展覽。我們有幸採訪到這位忙碌而充滿活力的藝術家,請她介紹了自己作為Nha San 小组成員參與的創作活動,並探討了關於行為藝術的話題。

オフィス

Nha Shan小组的辦公室
Nha Shan小组的官方网站 http://nhasan.org/

「在為大家介紹Nha San小组之前,我們應該先瞭解一下Nha San工作室。」 阮芳伶一邊解釋,一邊用電腦給我們看了一張照片。照片上有一棟木制住宅。Nha San工作室由阮芳伶的父親,藝術家阮孟德(Nguyen Manh Duc)和策展人陳龍(Tran Luong)於1998年創立,是越南最早的當代藝術中心。Nha San指的是居住於越南高山地區的少數民族孟族所使用的木制住宅建築。阮孟德將自家住宅進行改建,一樓是畫廊空間,二樓為藝術家聚集的場所,免費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可以展示實驗性、前衛表現的場所。

現在のニャサン・スタジオ

Nha San 工作室內部(現為咖啡廳)

Nha San工作室的紀錄片 導演:阮孟雄(Nguyen Manh Hung)

1976年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立。1965年,由於美國的軍事干涉,全國陷入內戰。戰後南北統一,越南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就此與共產主義盟國之外的地區斷絕往來。藝術表現也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和宣傳畫的形式為主流。1986年,「DoiMoi」政策的實施為越南的文化藝術環境帶來了巨大的轉機。「DoiMoi」可以被譯為革新开放,指國內經濟體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包括開放市場,引入國外資本等具體措施。隨著經濟的開放,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藝術傳入越南,以向外國遊客出售宣傳畫、風景畫及絹畫為主的藝術品市場也隨之產生。

「革新开放也為藝術品市場提供了更好的環境,一部分藝術家在經濟上變得富足。然而,我的父親一直相信藝術應該是純粹表現藝術家個人思想和感受的手段。他擔心藝術會在商業化的急劇加速中喪失本質。正因如此,父親認為有必要設立一個人商業社會保持距離的非盈利場所,為實驗性、前衛的藝術作品提供展示的機會。另外,在越南公開展示作品之前,需要接受文化信息相關部門對作品內容的審查,以確保作品沒有不恰當的政治觀點。當時聚集在Nha San的藝術家們對審查制度持批判態度,始終關注表達自由被剝奪的問題。年輕藝術家們相聚在Nha San,共同探討審查制度、一黨制獨裁、官僚體制等越南的政治與社會問題。那時,我雖然還是個孩子,但當年的景象至今依舊歷歷在目。」

グエン・リン・フォン

阮芳伶

改革開放在為越南社會帶來經濟變革(對外開放,促進資本、信息、人員的流動)的同時,也為藝術領域提供了接納「當代藝術」這一全新的藝術表現及其思想的契機。然而,在互聯網尚未普及的時代,藝術家們又是怎樣從國外獲取藝術文化相關信息的呢?芳伶繼續道。

「當年,陳龍每到國外駐留或者舉辦展覽時,都會購買藝術相關的書籍和雜誌,並通過在河內美術大學執教的德國教授維羅妮卡・拉杜洛維奇(Veronika Radulovic),獲取有關當代藝術的歷史和趨勢,以及新的媒介表現等信息。同時,陳龍還積極組織國外藝術家的群展,為生活在越南的年輕藝術家提供直接接觸國外藝術家的機會。通過這樣的人際往來,年輕藝術家瞭解到在共產黨主導的政宣繪畫之外,還存在著諸如集體行為、影像藝術、實驗音樂、裝置藝術等多種新的表達媒介,並從中受到很大的啓發。在他們看來,對藝術表現的實踐與爭取表達自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因此,這些藝術家的藝術實踐不僅局限於創作,還深入到藝術評論以及社會運動當中。」

當時的Nha San工作室聚集了一批引領越南當代藝術發展的藝術家,包括公開同性戀傾向,通過繪畫與行為尖銳地表現性和身份認同問題的張晉(Truong Tan),以及通過融合水墨與水彩,詩意地表現人類內心世界的阮明成(Nguyen Minh Thanh),還有將農村的傳統文化和有關戰爭的記憶融入當代舞創作的愛雅・索拉(Ea Sola)等。他們通過在Nha San工作室相遇、共同學習、互相評論,對被意識形態操控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提出反抗,並將個人充滿詩意的想象力以及對社會的批判性思考作為表現的立足點,各自探索。

行為藝術的時代

芳伶告訴我們:「以Nha San工作室為中心的行為藝術盛行於00年代上半葉。」之所以會出現行為藝術的熱潮,是因為當時的年輕藝術家還沒有能力獲取創作所需的工具和材料。以自己身體為媒介的行為藝術一方面在操作上相對簡單、即興,另一方面在表現形式上較為靈活的,可以規避畫廊和美術館的審查。在藝術表現充斥著政治意味的90年代,公共空間里的行為藝術表演(特別是有關政治和性的表現)受到尤為嚴格的審查,無法獲得批准。因此,藝術家只能在Nha San工作室或者郊區,未經許可地進行即興表演、裝置和演奏。張晉在其題為「Steam Rice Man」的戶外行為作品中,全身沾滿米粒直立於冒溪煤礦公司。其另一件作品「The Wedding Dress」通過一件用鎖頭縫製的婚紗,體現了女性的性需求與保守的社會道德規範之間的矛盾。

ニャサン・スタジオでのパフォーマンス

Nha San工作室的行為表演

芳伶說:「行為藝術從某種意義上曾是藝術家追求「自由的手段(Free Tool)」。當時的表演都是未經許可在地下進行的,若有警察詢問,便聲稱是私人的家庭活動(笑)。Nha San工作室的畫廊曾經是個養豬棚。在那裡,藝術家可以不考慮審查,自由地實現想法。」

陳龍於2006年策劃了越南第一個行為藝術節「Dom Dom Performance Festival」,有22名越南藝術家參展。2007年,他又策劃了街頭行為項目「Sneaky Weak」,在河內、順化以及胡志明市各地進行無許可的即興街頭表演。在那次項目中,武德全(Vu Duc Toan)將裝入信封的信紙分發給來往的行人,此舉在越南隱喻著「賄賂」;以咒術般的表演聞名的陶英慶(Dao Anh Khanh)將全身塗白,時而重新粉刷人行橫道的白線,時而從橋上垂下白布躺在上面,嘗試游擊式地介入城市空間。2010年,Nha San工作室進一步策劃了「IN:ACT 2010」行為藝術節。然而,由於一位女性藝術家賴妙霞(Lai Dieu Ha)在表演過程中脫掉衣服的視頻招致社會非議,引來文化警察上門搜查,導致Nha San工作室及其一切活動都遭到封殺。

Nha San小組的成立和後革新開放的藝術表現

Nha San工作室的關閉導致以芳伶為核心的年輕藝術家們失去了展示的場所。他們在沒有實體空間的情況下,成立藝術小組,游擊式地開展臨時性的藝術項目,並將小組命名為「Nha San Collective」。2012年,他們將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越南日本文化中心的建築臨時改造成藝術空間,舉辦了展覽「SKYLINES with Flying people」。小組成員俊麻米(Tuan Mami)在展覽期間,邀請在河內居住的六七十歲的女性參觀,並親自導覽,從而在特定時間內將日常社交場景帶入展覽空間,建立「Mom’s Utopia」 。行為藝術團體APPENDIX通過集體表演重復單一動作,幽默地詮釋身體間的偏差與共振。在我們拜訪Nha San小組時, 張公松(Truong Cong Tung)的作品「across the forest」正在展出。這件作品的創作基於對生活在越南中部高原的嘉莱族所處地域的研究,將挖井時鑽出的地層樣本進行展示。Nha San工作室時期的藝術家通過作品傳達著明確且頗具政治性的信息。相比之下,生於改革後的藝術家們是在可以輕鬆獲取外國信息、交流暢通的狀態下開始藝術生涯的。他們的創作主要圍繞個人的記憶、社群的關係性、歷史的考證以及球化與地域性等問題,多為柔和細膩且具概念性的表現風格。

ニャサン・コレクティブでの展示風景

Nha San小組的展覽場景

在越南期間,我們還接觸到一些試圖重新詮釋展覽的形式與定義的藝術項目。由胡志明市的藝術空間「SanArt」策劃的線上展覽「Embedded South(s)/Mythology」以YouTube為平台,在線放映策展人挑選出的影像作品,並於河內和順化同步舉辦放映會和展覽。另外,由生活在胡志明市的影像藝術家張明貴(Truong Monh Quy)舉辦的為期一周的紀錄片/實驗影像節「OUT OF FRAME PROJECT」也選擇在電影院之外的場所(咖啡廳或是個人的工作室)進行在線同步放映。參與影像節的觀眾還可以主動寫下觀感或參與討論。即便在工作人員很少的情況下,只要有良好的網絡環境便可通過社交網絡瞬間擴散信息;只要有便攜式投影,在哪裡都可以同時舉辦多場展覽。越南的年輕藝術家們充分利用網絡渠道,除發佈和擴散信息之外,還搭建了可以雙向議論的平台,甚至試圖創造接受藝術的環境。網絡可以避開審查和文化警察的干涉,為即興、流動的展覽及藝術項目的舉辦提供了新的戰術和方法論。

實體空間會受到政治和經濟因素影響,隨時面臨被關閉的風險。然而藝術小組有緊密的人際關係作為基礎,只要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斷,藝術家們就可以不局限於特定場所,持續創作活動。談到成立藝術小組的原因時,芳伶對我們說:「藝術家作為與眾不同個體,的確不擅長集體創作,或是集體活動。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有必要以小組的形式聚集在一起,為了實現共同的想法,也為了共同肩負起推廣文化事業的責任。」

Nha San小组曾經完全由藝術家組成。如今,隨著有國外藝術管理教育背景的成員加入,小組的運營、展覽策劃、籌資等各項工作都得以明確分工,組織日益專業化。雖然資金和設施的運營等方面還並不穩定,小組成員積極地進行各種嘗試,一方面舉辦展覽、工作坊、教育項目,放映,以及導覽等面向民眾的藝術項目,同時為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們提供在國內外展示作品和在校外學習藝術的機會。

聚集在Nha San工作室的第一代越南當代藝術家向審查制度和保守的藝術表現發起反抗。他們接納了來自西方的當代藝術,將其運用於對「自由表達」這一理念的實踐中,並且開拓了行為、裝置等新的表現媒介。作為第二代藝術家,同樣直面審查問題的Nha San小组成員致力於創造可以自由而安全地企划、舉辦展覽的文化環境,並且試圖為年青一代藝術家提供更好的製作、展示、教育的機會。我們採訪到的很多藝術家都表示:為了讓藝術根植於這個國家的土壤,審查不是唯一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持續支援、培養藝術家以及接受藝術的觀眾也是關鍵之所在。為此,完善文化政策、普及文化藝術教育項目,實現運營資金的獨立從而擺脫對國外資助的依賴等問題都有待解決。面對政府依舊根深蒂固的審查,藝術家一方面採取匿名的方式,同時結成小規模而緊密的團體,利用互聯網直接將本地與全球相連,開展流動、即興的藝術項目。越南當代藝術的諸多實踐中曾有過從個體的政治批判意識出發的激進表現。而如今,為了建立起新的體制,滋養長期接納文化藝術的土壤,年青一代的藝術家正面臨新的挑戰。

ハノイの眺め

眺望河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