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earch
14/06/2016

民主是從不放棄在霸政前放聲大笑: 馬來西亞田野筆記

文/許芳慈
Baling by Mark TehBaling by Mark Teh

Scene / Asia 與馬來西亞的緣分,可回溯到九月時於韓國光州亞洲文化中心舉辦首次媒體見面會時, Scene / Asia與會成員一同觀賞由Mark Teh製作的《Baling》, 以1955年12月28日馬來西亞共產黨與馬來亞聯合政府於華玲(Baling) 官立英文學校舉行談判的歷史事件發想, 在裝置, 投影, 文件檔案構成的場景中, 演出者遊走於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第一人稱的生命經驗與劇場歷史角色之間, 從文本與劇場乃至國族敘事與個人經驗的多重辯證,開啟馬來西(包含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國族神話構建的討論。這是陳平(Chin Peng), 打造馬來亞國族共同體不可或缺的敵人,  而當時在他談判桌對面的則是馬來亞聯合邦首席Tunku Abdul Rahman, 馬來亞華人公會總會長陳禎祿(Cheng-lock Tan)和新加坡首席部長David Saul Marshall, 無獨有偶, 這三位也分別代表英殖民者以及其在治理後期, 推坡助瀾而逐漸合流的保守派馬來族裔精英勢力(以United Malays National Organization, UMNO為代表)與華人資本家群體(以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MCA為代表)。

研究大馬來亞地區民主進程著名的社會學家Syed Farid Alatas在他的著作《印尼與馬來西亞的民主與極權主義》(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in Indonesia and Malaysia, 1997) 便明晰地分析少數華族商賈如何在保全自身資本利益的條件下, 有條件地妥協馬來人優先的機制[i] ; 而在1957年Merdeka (獨立之馬來語) 前一年, 英國政府又如何透過派遣李特憲制調查團, 制定保護馬來人條款, 以保障其在馬來西亞獨立後持續的經濟利益。從Mark Teh的《Baling》作為造訪馬來西亞的入口, 12月初與岩城京子(Iwaki Kyoko)以吉隆坡(Kuala Lumpur)為據點與藝文實踐者訪談進行的民主意義調研中, 諸多藝術實踐者當下所面對的現實如同歷史的癥候般復返。自Yogyakarta抵達的當晚, 由Instant Cafe Theatre Company製作慶祝其2.6個十年的紀念劇作《D’State of D’Nation》, 在Jo Kukathas的執導下回顧了當前深切困擾馬來西亞的諸多政治事件, 最重要的是, 劇團的相關文宣多次強調與總理Najib Tun Razak「丟失」的26億令吉(Ringgit)並無直接關係。如同Kukathas期待的,當晚眾人在八達嶺社區中心(Petaling Jaya Civic Center) 交雜著馬來諺語與福建方言的英文伴著不分族裔開懷暢笑[ii], 回憶這26年來發生在馬來西亞諸種荒誕的政治社會事件,Negaraku ( 馬來西亞國歌)在謝幕之暨響起, 台上台下情緒滿溢地齊唱「Negaraku Tanah tumpahnya darahku. Rakyat hidup bersatu dan maju」(中譯為「我的國家, 我生長的地方。各族團結前途無限無量。」) 多少濕潤了眼眶。

確實, 自Merdeka後1969年的「513事件」(13 May Incident ) 血腥排華到1987年的「茅草行動」(Operasi Lalang) 以內安法發動的大規模逮捕, 馬來西亞獨立建國後的民主憲政嘗試就不斷地遭憲法第153條之Ketuanan Melayu (中譯為「馬來人至上」) 論述綁架的寡頭統治緊縮, 打從馬來西亞當代劇場先驅暨Five Arts Center 創辦人Krishen Jit, 「馬來文化多重性」(multiplicity of Malaysian cultures)[iii] , 就不純粹是劇場或文化概念地提出, 而是身為旁遮普後裔(Punjabi)的Jit與Ketuanan Melayu 論述抗衡的美學關懷, 與扎根於現實生活經驗的實踐方向。 在吉隆坡的期間, 我們延續在印尼進行的訪談模式, 與諸多跨越文化, 族裔, 媒材, 知識疆域的實踐者交流, 平台計劃(Pentas Project Theater)主持人羅國文(Loh Kok Man)從自身的經驗出發, 與我們分享了身體經驗作為表現媒介可能展開的語言傳達侷限之外的文化過程與對話; 實驗音樂創作者黃楚原(NG Chor Guan)創辦的Toccata Studio, 音樂民族誌學家Christina Yong與我們討論了馬來傳統音樂中的動態現代性與其實踐中與華人信仰圈共存共榮的現實, 以及政府操縱的族裔暴動對於馬來傳統音樂劇場造成的傷害與傳承斷裂; 行為藝術家Sharon Chin與Intan Rafiza 與我們徹夜長談使我們理解到女性藝術工作者面對的父權社會輿論壓力, 不論是馬來籍的Rafiza或是華族的Shin都深刻地體認到國族化性別身體如何受到主流政治輿論工具的打壓與剝削; 在Lostgens’ 當代藝術空間(Lostgens’ contemporary art space) 郭靜潔(Minstrel KUIK Ching Chieh) 與廖貴輝(LIEW Kwai Fei) 我們進一步體認到華裔藝術實踐者如何在資源窘迫的狀況下持續打破現代資本商與族裔政治的交媾; 性別平權社運家馮啟德(PANG Khee Teik) 更指出同志運動中最危險的是存在於運動者中既得利益者對於固有利益的鞏固而對整體運動造成的制約; Five Arts Center 劇場導演Mark Teh不但與我們分享了他編導《Baling》與Fahmi Fadzil等體現著馬來進步思想運動者工的作心得, 特別是他與更分享了這幾年在Bersih運動的觀察與其中所蘊含之民眾與文藝自主力量之可能。

Jacques Rancière曾在他2009年出版的《民主之恨》(Hatred of Democracy)中強調代議制體現的憲政民主失效實際上體現民主化運動(democratic movement) 鬥爭的雙重意義:「事實上是一超越限制的雙重進程:一個擴展公民在共同生活其他領域的平等的運動, 尤其是對那些資本主義財富管治下的限制; 另外一種運動則是重新肯定每一人的擁有物和不斷被私有化的公眾領域。」[iv] 所謂「民主」在馬來西亞的政治現實狀況下, 一方面體現著Alatas針對「民主」成為後殖民國家經歷著現代化進程帶來的滯後焦慮症暫時的緩解劑, 某種以西方代議政治陷東南亞戰後新興民族國家在政制治理上的二度殖民; 另一方面, 民主化運動(democratic movement)中的鬥爭意義, 則映射出從Krishen Jit乃至當前馬來西亞文藝工作者追尋「馬來文化多重性」表現努力之政治意義, 透過藝術踐行找回遭馬來西亞憲法剝奪的馬來文化平等的政治主體(as equal and as political subjects), 並且以日常身體經驗中的喜怒哀樂, 對遭資本霸權把持之失效代議政治導致公共空間(實體空間與話語空間)日漸私有化給予真切的批判。

<Book>
  • Challenging Authoritarianism in Southeast Asia : Comparing Indonesia and Malaysia
  • Communities of Imagination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n Theatres
  • Staging Nation English Language Theatre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in Indonesia and Malaysia: The Rise of the Post-Colonial State
<Essay>
  •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Krishen Jit’s Theatre in the 1970s: “A Time of Intense Questioning" in Malaysian Culture
  • A Report on Contemporary Malaysian Theatre
  • The Theatre of Krishen Jit_The Politics of Staging Difference in Multiculutral Malaysia
  • THEATRE AND NATION IN CONTEMPORARY MALAYSIA: THE WORK OF THE FIVE ARTS CENTRE
  • An Artist Collective that Acutely Intervenes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opolitical Reality of Malaysia – Mark Teh & June Tan Interview: http://jfac.jp/en/culture/features/asiahundred05/
<Website>

 

[i] Alatas, Syed Farid. Democracy and authoritarianism in Indonesia and Malaysia: The rise of the post-colonial state. Palgrave Macmillan, 1997, P.126.
[ii] http://www.themalaysianinsider.com/showbiz/article/local-politics-gets-comedic-spin-with-instant-cafe-theatre-anniversary-show
[iii] Rajendran, Charlene, and CJW-L. Wee. "The theatre of Krishen Jit: the politics of staging difference in multicultural Malaysia." TDR/The Drama Review 51.2 (2007): 11-23.
[iv] Jacques, Rancière. Hatred of democracy. London & New York: Verso (2006): 84.